代理熊貓雷筍
- 詳細信息
國家星火計劃項目“雷竹出筍技術研究與推廣”落戶重慶大足
雷竹,別名雷公竹,原產于浙江,因“春早打雷即出筍”得名,故稱“雷竹”。
今年是重慶大足雷筍*在冬季批量上市,由于是反季節產品,打破了冬季市場不能生產竹筍的歷史,因而價格賣到每斤30元,比普通鮮竹筍高出兩三倍。
“這種鮮筍可以生吃,也能清炒、紅燒、燉湯,口感清脆、營養豐富。”黃承平告訴記者,要種出冬天能吃的鮮竹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浙江商人幾經輾轉,2008年經過西安、貴陽、昆明、成都、重慶等地一年多時間考察后,*終確定將他列入了*星火計劃項目的“雷竹出筍技術研究與推廣”落戶重慶大足。
反季節出筍關鍵在于控溫控濕
談及6年前的選擇“大足這邊冬天沒有大雪、夏天沒有大風,濕潤天氣、土壤、加上優惠政策吸引了我。從今年產出的筍子口感來看,也比浙江好很多。”6年來,經過專業技術人員一道,通過栽培和技術改良,*后才取得了成功。
種植反季節雷筍,*重要的技術就是控溫、控濕,和錯位種植。雷竹的適宜生長溫度在25攝氏度至28攝氏度之間,所以在寒冷冬季必須控溫:將稻殼鋪在地面,通過加水發熱來升溫;控濕就是在地上鋪設滴灌水管,保證筍竹不缺水分;錯位種植,就是將早熟和晚熟兩個品種的雷竹栽在一起,這樣既節省勞動力,還能集中供應市場。
“公司+基地+農戶”打造“雷筍之鄉”
6年來,公司聘請專業人員,先后在雍溪、萬古、寶興三個鎮栽植雷竹3000畝;6年來,公司投資6000萬元,引進6個雷竹品種進行種植,栽培、改良;6年來,雷竹種植基地附近300—500人的就業問題得到解決。
筆者來到寶興鎮轉龍村的“熊貓雷筍”基地,竹林地上鋪滿了谷殼,形似一層厚厚的棉被。雷竹通過采取冬眠期控制、錯亂生長常規、地面升溫降溫、土壤保濕、雷竹錯位種植等技術控制,使冬季也能培育出可產筍的品種。
3—5年后“熊貓雷筍”基地將走“公司+基地+農戶”運行模式,種植約3萬畝,遠銷東北、華北,把大足這第二故鄉打造為遠近聞名的“雷筍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