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癌腫病的防治
馬鈴薯癌腫病
馬鈴薯癌腫病
馬鈴薯癌腫病


病原為內生集壺菌或馬鈴薯癌腫菌Synchytrium endobitoicum (Schulbersky)Percival,屬鞭毛菌亞門真菌。病菌內寄生,其營養菌體初期為一團無胞壁裸露的原生質(稱變形體),后為具胞壁的單胞菌體。當病菌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時,整個單胞菌體的原生質就轉化為具有一個總囊壁的休眠孢子囊堆,孢子囊堆近球形,大小47×100一78×81(μm),內含若干個孢子囊。孢子囊球形,銹褐色,大小40.3—77×31.4—64.6(μm),壁具脊突,萌發時釋放出游動孢子或合子。游動孢子具單鞭毛,球形或洋梨形,直徑2—2.5Pm,合子具雙鞭毛,形狀如游動孢子,但較大。在水中均能游動,也可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危害極大。
〔病害診斷〕主要為害植株地下部分,薯塊和匍匐莖上發生普遍。被害塊莖的芽眼和匍匐莖,由于病菌刺激細胞不斷分裂,形成大小不一、形狀不定、粗糙突起的腫瘤,狀如花椰菜。受害薯塊表面常龜裂。癌瘤組織前期黃白色,露出土表部分變為綠色,后期變黑褐色。組織松軟,易腐爛并產生惡臭味,有褐色黏液物。貯藏期間病薯仍能發展,甚至造成爛窖。病薯變黑,發出惡臭味;經長時間煮沸不易變軟,難以食用。 地上部受害,外觀與健株差異不明顯,但后期病株較健株高,保綠期限比健株長,分枝多,結漿果多。重病株的莖、葉、花均可受害而形成癌腫病變或畸形。 致病菌為內生集壺菌。病菌內寄生,不產生菌絲,營養菌體初為無胞壁裸露的原生質(變形體),后為具胞壁的單胞菌體。生殖生長階段,單胞菌體轉為休眠孢子囊堆。孢子囊堆近球形,內含4~9個孢子囊。孢子囊球形,銹褐色,萌發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單鞭毛,球形至洋梨形。部分游動孢子交配成合子。合子狀如游動孢子,雙鞭毛,二者均可侵染寄主。
【癥狀】除根外,其他部位受害,都能形成大小不一的腫瘤,小有如油菜籽,大的可布滿整個薯塊,個別的可超過薯塊的百倍以上。根瘤組織初期為白色,露出土面的腫瘤為綠色,后期變為黑褐色;易腐爛并產生惡臭味。帶菌腫薯在窖藏期還可繼續侵染導致爛窖。
侵染循環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組織內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休眠孢子囊抗逆性極強,可在土中存活25~30年,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游動孢子,從寄主表皮細胞侵入,以后產生孢子囊,并刺激寄主細胞分裂和增生。孢子囊萌發產生游動孢子或合子,進行重復侵染。病原在土中以球形或洋梨形的單鞭毛游動孢子,用細胞溶解作用穿過馬鈴薯表皮細胞,并剌激細胞增生為異常肥大的腫瘤,腫瘤破碎后,大量的分生孢子囊又散布到土壤中,成為主要的侵染源。借種薯調運作遠距離傳播,土壤、病殘體、牲畜糞、農具等也可傳病。
【病因】病菌在低溫高濕、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土壤濕度高、12~24℃溫度條件下易于侵染。土質疏松、有機質豐富、山坡、深谷地區、偏酸性的地塊易于發病。馬鈴薯品種間有抗性差異。
【防治方法】 1.檢疫 嚴格檢疫,劃定疫區和保護區。嚴禁疫區種薯向外調運,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長的植物也嚴禁外移。
2.農業防治 (1)從無病區引種,并對引進種薯進行檢驗。帶病的馬鈴薯不能在本地擴大種植和作為種薯調出。(2)栽培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實行輪作
3.藥劑防治 70%植株出苗至齊苗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澆灌;苗期、蕾期噴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50%溶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每次噴對好的藥液50~60L/畝,有一定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