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小葉病的防治
馬鈴薯小葉病
馬鈴薯小葉病
馬鈴薯小葉病


【癥狀】由植株心葉長出的復葉開始變小,與下位葉差異明顯,新長出的葉柄向上直立,小葉常呈畸形,葉面粗糙,發芽后生長初期病較明顯。
【病因】此病多認為由馬鈴薯M病毒(potato virus M,簡稱PVM)侵染引起,但病原還未完全明確,可能還有其他毒原。馬鈴薯M病毒主要借助于汁液摩擦傳毒,桃蚜能進行非持久性傳毒,另外,鼠李蚜、馬鈴薯長管蚜也能傳毒。田間管理條件差,蚜蟲發生量大發病重,種植經組織培養的脫毒苗的田塊發病輕。
以上幾種病毒除PVX外,都可通過蚜蟲及汁液摩擦傳毒。此外,25℃以上高溫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或傳病,從而利于該病擴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涼山區栽植的馬鈴薯發病輕。品種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會影響本病的發生程度。
【防治方法】:
1.采用無毒種薯。
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種。
3.出苗前后及時防治蚜蟲,使用藥劑參見蚜蟲防治方法。
4.改進栽培,包括留種田遠離茄科菜地。
5.及早拔除病株,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及時培土。
6.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
7.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防大水漫灌。
8.藥劑防治:10%病毒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20%毒克星(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用法:發病初期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