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藍菌核病的防治
紫甘藍菌核病

紫甘藍菌核病

紫甘藍菌核病



【癥狀】此病全生育期均發生。前期主要為害莖基部和基部葉片,形成水漬狀暗灰色壞死斑,迅速發展腐爛,使植株萎蔫死亡,病部產生濃密絮狀白霉,以后轉變成鼠糞狀菌核。結球期染病,多從根莖或基部葉片開始侵染,亦呈水漬狀腐爛,發展迅速,同時在病部產生濃密絮狀白霉,最后形成黑色菌核。花期染病,主要由根莖部或從下部葉片開始侵染,病部呈暗灰綠色壞死腐爛,隨病害發展,植株由下向上逐漸萎蔫枯死,剖莖可見髓部生有黑色顆粒狀菌核。
【病因】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里越冬。在5~20℃并吸足水分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彈放出的子囊孢子,經氣流、澆水傳播,引起植株發病。棚室內主要通過病組織上的菌絲與健株接觸傳染,使病害蔓延。菌絲生長適宜溫度范圍較廣,但不耐干燥,相對濕度85%,以上有利于發病。此外,帶病的種苗調運和移栽病苗,可擴大傳播。
【防治方法】
1.紫甘藍收獲后及時仔細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將遺漏的菌核深埋在土壤深層使之不能萌發出土。病重棚室進行土壤處理。
2.冬春季棚室注意通風排濕,生長期及時清除基部老黃病葉及病株。
3.在早春子囊盤萌發剛出土時,結合中耕管理及時鏟除子囊盤,減少初侵染源。
4.發病初期隨時清除染病組織并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可選用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45%特克多懸浮劑1200倍液,或40%施加樂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10%寶麗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7~10天防治1次。有條件的選用上述藥劑的粉塵劑噴粉或采用常溫煙霧施藥防治效果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