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早死病的防治
馬鈴薯早死病

馬鈴薯早死病

馬鈴薯早死病



【癥狀】發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后由黃變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復葉枯死,不脫落。根莖染病初癥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后,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后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塊莖染病始于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
【病因】病菌發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菌絲、菌核60℃經10分鐘致死。一般氣溫低,種薯塊傷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傷口侵入。從播種到開花,日均溫低于15℃持續時間長,發病早且重;此間氣候溫暖,雨水調和,病害明顯減輕。地勢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如國外的阿爾費、迪辛里、斯巴恩特、貝雷克等品種較耐病。
(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
(3)播種前種薯用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1小時。(4)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5)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每667m^2用50%多菌靈2kg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此外可澆灌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5L或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300倍液,每株澆灌l00ml。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