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病毒病
2

癥狀表現 該病的感病階段為大白菜7葉期以前,心葉葉脈透明,并沿葉脈兩側失綠,形成淡綠和濃綠相間的斑駁,稱為花葉。此時心葉扭曲、病葉皺縮、植株畸形;成株期受害,葉片表現輕微花葉,葉背主、側脈上產生褐色條紋和黑褐色壞死斑點,嚴重時病株矮化、畸形,甚至不包心結球。拔起病株察視,根系發育不良,主根切面呈黃褐色。采種株顯癥,新葉明脈,老葉葉脈壞死,花瓣色淡,果莢瘦小,籽粒皮癟,種子發芽率低。提早防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發病條件 白菜病毒病在田間主要是借蚜蟲傳播,幼苗6-7片葉為感病敏感時期,也是蚜蟲傳播病毒的有效傳染期。 高溫干旱適于該病的發生和流行。適于發病的平均氣溫為24-28度,氣溫愈低或過高,病癥表現不明顯,15度以下和32度以上均無典型癥狀。降雨可抑制或降低傳毒有翅蚜的活動,因此白菜生長季雨量大的年份,病害流行輕,降雨少的干旱年份, 則易發生流行。
防治方法 除了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加強肥水管理外,生產上更應注意及時防治各種傳毒害蟲。首先防治好5白粉虱、蚜蟲等刺吸式口器害蟲的發生,阻斷傳播途徑。選用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或50%抗蚜威防治有特效;也可用滅殺斃、菊馬、殺滅菊脂2000倍液防治。一般在無病害發生時,可以每10天噴1次生物農藥農豐靈300倍液,其預防效果較好。如有病害發生,大白菜感染病毒病初期可噴施20%病毒及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1.5%植病靈乳劑800—10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可控制或減輕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