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的防治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癥狀】主要為害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幼芽出土前染病腐爛,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植株下部葉子發(fā)黃,莖基產(chǎn)生褐色凹陷斑,大小1至6厘米。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有紫色菌絲層,有時莖基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1至5毫米)塊狀或片狀,散生或聚生的菌核;病情嚴重時,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卷曲。
【病因】該病屬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薯上或留在土壤中越冬。帶病種薯是主要侵染源,病菌發(fā)育適宜溫度23攝氏度,田間表現(xiàn)與春寒及潮濕條件有關(guān),在播種早或播后土溫較低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一、選用抗病品種。如渭會、高原系統(tǒng)、勝利1號等較抗病。
二、建立無病留種田,采用無病薯播種。
三、發(fā)病重的地區(qū),尤其是高海拔冷涼山區(qū),要特別注意適期播種,避免早播。 四、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采收前7至10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