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苦瓜細菌性角斑病

苦瓜細菌性角斑病

苦瓜細菌性角斑病



【癥狀】主要為害葉、莖及果實。葉片染病初生黃褐色水浸狀小病斑,多角形或不整形,中央黃白色至灰白色,易穿孔或破裂。莖部染病,呈水漬狀淺黃褐色條斑,后期易縱裂,清晨或濕度大時分泌出白色至乳白色菌液。果實染病,初現(xiàn)水漬狀小圓點,后迅速擴展,小病斑融合成大斑,果實呈水漬狀軟腐,濕度大時瓜皮破損,種子和瓜肉外露,全瓜腐敗脫落。干燥條件下,病部呈油紙狀凹陷,有些干縮后懸在蔓上。該病可溢出白色菌濃,不形成小黑粒點,別于蔓枯病。
【病因】病原細菌在苦瓜種子上或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可在種皮內(nèi)外存活l~2年。翌年春季播種帶菌的苦瓜種子,發(fā)芽后子葉上就可產(chǎn)生病斑,后擴展到真葉上,借雨水飛濺進行傳播蔓延。病菌經(jīng)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此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的病原菌,也可引起初侵染。濕度大時,病部溢出菌膿進行再侵染。我國南方或北方,該病主要發(fā)生在雨季,尤其是臺風(fēng)或暴風(fēng)雨后擴展迅速。重茬田塊、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易發(fā)病,管理粗放或大水漫灌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1)從無病田選用無病的種子,必要時用56℃溫水浸種至室溫后再浸24小時,撈出晾干后置于30~32℃條件下催芽,芽長3毫米時播種。此外還可用醫(yī)用硫酸鏈霉素或氯霉素500倍液浸種12小時,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
(2)采用高畦地膜覆蓋栽培,不僅能降低田間濕度,還能減少病菌傳播,減少發(fā)病。
(3)與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密度適宜,雨后及時排水,有條件的可推行避雨栽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