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莖線蟲病的防治
馬鈴薯莖線蟲病

馬鈴薯莖線蟲病



【癥狀】主要為害塊莖。表皮現褐色龜裂,有的外部癥狀不明顯,內部出現點狀空隙或呈糠心狀,薯塊重量減輕。
【病因】重施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基肥中增施石灰,葉面追施過磷酸鈣浸出液,也可明顯控制和減輕病害,應用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也可以從根本上杜絕根結線蟲的發生。也可在移栽后用砂兌水灌根,殺線蟲兼治地下害蟲,保護馬鈴薯不受線蟲危害。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稱馬鈴薯腐爛線蟲,屬植物寄生線蟲。成熟的雌蟲和雄蟲都是細長蠕蟲形,雌蟲較雄蟲大。蟲體前端的唇區較平,無溢縮,尾部長圓錐形,末端鈍尖。蟲體表面的角質膜上具細環紋,角質膜上具側帶,側帶上明顯呈現六條縱行的側線。雌蟲的陰門大約位于蟲體后部的四分之三處,雄蟲的孢片不包住整個尾部。食道屬墊刃型,口針細小,長13—14pm,有基部球。中食道球卵圓形,具瓣。食道腺明顯,近乎前窄后寬的圓錐形,它的后部常延伸一葉覆蓋在腸的前端,但有時覆蓋不明顯。神經環位于食道狹部的偏后位置。雌蟲單卵巢,前伸,無曲折。卵巢的起點常接近于腸的前端。發育中的卵圓形,細胞大多排成雙行。卵大小62.4×31.96(μm),雌蟲體寬46.4um。卵長約大于體寬,卵寬約為卵長的一半。后陰子宮囊明顯,它的伸展長度一般約為陰門到肛門距離的三分之二。雄蟲具一睪丸,它的前端起始位置與卵巢相似。雄蟲有一對交合刺,略彎曲,后部較寬,末端尖,在每個交合刺的寬大處有兩個指狀突起,與為害甘薯、馬鈴薯和薄荷的莖線蟲形狀和構造相同。
【防治方法】重施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基肥中增施石灰,葉面追施過磷酸鈣浸出液,也可明顯控制和減輕病害,應用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也可以從根本上杜絕根結線蟲的發生。也可在移栽后用利根砂兌水灌根,殺線蟲兼治地下害蟲,保護馬鈴薯不受線蟲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