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塌菜核菌病的防治
烏塌菜核菌病

烏塌菜核菌病



【癥狀】在生育期各階段均可發病,生產上以生長后期和采種株上發生較多,苗期染病多在近地面處形成黃褐色水浸狀病變,后致病部濕腐,長滿白色棉絮狀菌絲,形成葉腐,或莖腐致幼苗腐爛或枯死,病部現黑色鼠糞狀菌核。
【病因】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南方菜區,菌核多在2~4月及10~12月萌發,北方菜區多在冬春季萌發。當月均溫5~18℃時,土壤中的菌核一部分開始萌發侵染烏塌菜幼苗,致苗期發病,經8~15天子囊盤上又散發出大量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子囊孢子萌發從花瓣侵入,帶病花瓣落到健康葉片或莖桿上以后,引致莖桿和葉片發病,且通過枝葉傳染到鄰近植株上,形成發病中心,繼續擴展。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①種植烏塌菜的地塊要與水稻、大麥、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②菜畦寬不要大于2米,畦面做成龜背形,畦溝、圍溝深應大于30厘米以上,開花前及時清溝,做到雨后能及時排灌,確保田間不積水,防止濕氣滯留。③選用抗病品種。
藥劑方法:①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2%~0.5%的50%速克靈或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②在發病前或發病始期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