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豆芽枯病的防治
荷蘭豆芽枯病

【癥狀】荷蘭豆芽枯病又稱濕腐病、爛頭病。主要為害株端2~5厘米幼嫩部位,初呈水漬狀,在高濕或葉面結露條件下迅速擴展,呈濕腐狀腐敗,致莖部折曲;干燥條件下或陽光充足,腐爛部位干枯倒掛在莖頂,夜間隨溫度下降濕度升高,病部又呈濕腐狀。莢染病莢的下端蒂部先染病,初呈灰褐色濕腐狀,后病莢四周長有直立的灰白色茸毛狀霉層,中間夾有黑色大頭針狀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豆莢逐漸枯黃,病莢由蒂部向莢柄擴展,濕度大時可見許多半莢長有灰白色茸毛半枯黃的荷蘭豆,健部仍保持綠色。
【病因】病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或產(chǎn)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黃瓜的花和幼瓜,發(fā)病后病部長出大量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該菌腐生性強,只能從傷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實。
【防治方法】
(1)選擇地勢高燥地塊,施足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有機肥,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抗病力。
(2)與非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3)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雨后及時排水,嚴禁大水漫灌。
(4)坐果后及時摘除殘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燒毀。
(5)開花至幼果期開始噴灑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每667平方米噴對好的藥液70~75升,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