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筍霜霉病的防治
霜霉病

霜霉病

霜霉病



【癥狀】霜霉病是當前萵筍生產上的一大主要病害,主要侵染葉片,幼苗發病后變黃枯死,成株期發病,葉片自下而上發病。初期葉上生淡黃色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潮濕時葉背病斑長出白色霉狀物,有時霉層可蔓延到葉子的正面。后期病斑枯死變為黃褐色并連接成片,致全葉干枯,有時病菌能侵染到莖部,引起莖部變黑。
【病因】萵苣霜霉病的病原菌為卵菌綱盤霜霉屬,萵苣盤梗霉菌(Bremia Lsclucae. Regel)。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以菌絲體在種子內,或在秋播萵筍上度過一段時間,為下季初侵染來源,翌春產生孢子囊。借風雨、昆蟲傳播,接觸寄主后,主要從寄主表皮或氣孔侵入,可反復侵染為害。病害的發生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尤其是溫濕度,病菌孢子囊萌發適溫為6~10℃,適宜溫度為15~17℃,病菌侵染需要85%以上的相對濕度和一定結露時間,因此低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的發生發展。在種植過密,群體過大,氮肥使用過多,通風透光不良的地塊,病害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選用72%杜幫克露600—800倍液或58%的甲霜靈錳鋅500倍液噴霧,7—10天一次,注意要交替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