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黃萎病的防治
黃萎病

黃萎病

黃萎病



【癥狀】病情自下向上發展,初期葉緣及葉脈間出現褪綠黃斑,黃斑不斷擴大和聯合,顏色也不斷由黃色變為褐色。發病初期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尚能恢復,經一段時間后不再恢復,葉緣上卷,葉片變褐脫落,并不斷由植株下部向上方發展,病株逐
漸枯死。黃萎病癥狀常常發生在半個葉片或半邊植株上,再由半葉向全葉發展或由植株一側向另一側發展,故有“半邊瘋”之稱。嚴重發病時,全株葉片會落光。縱切根莖部,可見維管束變為黃褐色或棕褐色。
【病因】病原真菌屬半知菌亞門,稱大麗花輪枝孢。病菌以菌絲、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第二年從根部傷口、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然后在維管束內繁殖,并擴展到莖、葉、果實、種子。當年一般不發生再侵染。因此,帶菌
土壤是本病的主要侵染源,帶有病殘體的肥料也是病菌的重要來源之一。病菌也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種子內外越冬,帶病種子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病菌在田間靠灌溉水、農具、農事操作傳播擴散。從根部傷口或根尖直接侵入。發病適溫為19~24℃。茄子從定植到開花期,日平均氣溫低于15℃,持續時間長,或雨水多,或久旱后大量澆水使地溫下降,或田間濕度大,則發病早而重。溫度高,則發病輕。重茬地發病重,施未腐熟帶菌肥料發病重,缺肥或偏施氮肥發病也重。
【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 如長茹1號、黑又亮、長野郎、岡山早茄、吉茄1號、遼茄3號、長茹3號、魯茄1號等。
②種子消毒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小時,或用55℃溫水浸種
15分鐘,待水溫降至30℃時浸種6~8小時,晾干后催芽播種。
③苗床消毒 每年更換苗床土,或對床土進行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可用40%棉隆10~15克與細土15千克拌勻撒施后耙入土中,深約15厘米,然后澆水,覆地膜,使其充分發揮熏蒸作用,10天后翻動床土1~2次再播種。
④實行輪作 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塊種植茄子,并深翻平整。發現過黃萎病的地塊,要與非茄科作物輪作4年以上,其中以與蔥蒜類輪作效果較好。
⑤加強栽培管理 多施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植株抗性。適時定植,要求10厘米地溫穩定在15℃以上時開始定植,定植時和定植后避免澆冷水,并注意提高地溫。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也可用嫁接育苗的方法防病,即用野生水茄、紅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防治效果明顯。
⑥藥劑防治 茄子定植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40%多福粉,或多地混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20%地茂散按2:1混合),或70%敵克松原粉,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40%棉隆每畝2千克,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千克,再與30千克細干土混勻,均勻撒于地面,結合整地混入土中,再行定植,防病效果較好。緩苗后再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培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30%DT懸浮劑350倍液,或5%菌毒清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或70%敵克松500倍液,或10%雙效靈水劑2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5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