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白絹病的防治
茄子白絹病
茄子白絹病
茄子白絹病


茄子白絹病
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癥狀】 茄子白絹病主要為害莖基部。病部初呈褐色腐爛,并產生白色具光澤的絹絲狀菌絲體及黃褐色油菜籽狀的小菌核,嚴重時葉柄、葉片凋萎,最后干枯脫落或整株枯死。
【病因】 主要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從寄主莖基部或根部侵入,潛育期3~10天,出現中心病株后,地表菌絲向四周蔓延。發病適溫30℃,高溫及時晴時雨天氣有利于菌核萌發。連作地、酸性土或砂性地發病重。在夏季灌水條件下,菌核經3~4個月就死亡。該病在高溫高濕的6~7月易發病。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 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深埋或燒毀,條件允許的可進行深耕,把病菌翻入土層深處。有條件時,發病重的田塊可實行水旱輪作,也可與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施用腐熟有機肥。南方發病重的田塊,每667平方米施石灰100千克,把土壤酸堿度調到中性。
②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立枯磷可濕性粉劑1份,兌細土100~200份,撒在病部根莖處,防效明顯。必要時也可噴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2次。還可將殺菌劑配成高濃度溶液,涂抹莖基部發病處,防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