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受土壤鹽漬化為害的防治
番茄受土壤鹽漬化為害
番茄受土壤鹽漬化為害
番茄受土壤鹽漬化為害


【癥狀】 葉片缺乏活力,嚴重時中午呈現萎蔫,晚上又恢復,這是根部吸水受阻的結果,應與某些根莖病害相區別。受害植株的葉色變得異常濃綠,且呈閃閃發光狀。果實膨大不良,果皮發亮,著色不良,紅綠界限分明。根系變為褐色,根尖齊鈍。有時植株生長不整齊,表現七高八低。莖變細,植株從正常的三角形變成了頂部平齊的梯形。番茄植株細弱,葉片變小,節間明顯變長。還可觀察土壤表面。沒有發生積鹽的土壤滲水比較快,發生積鹽后,水的下滲困難。土壤一干燥,地表就變成白色,出現白色結晶,表明土壤含鹽量已相當高,至少說明前茬栽培期間土壤溶液濃度高達5 000毫克/升以上。土壤表面出現綠苔,表明此處鹽分濃度已很高,尤其發生紅霉時,表明鹽分濃度已相當高。
從棚膜上水珠預測有害氣體的發生,積鹽會造成土壤有害氣體的釋放和積累。用pH試紙測試,還可用舌尖舔嘗,如感到水珠滑溜則表明有氨氣積累;若有麻酥酥的感覺,則表明有亞硝酸氣積累。但若能被舌頭判斷出來,表明危害已經發生了。
【病因】目前生產上出現的土壤鹽漬化多是由于在大棚、溫室等保護設施中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在大量施用化肥的情況下,如果處理不當,經多年栽培后,土壤鹽分含量提高,就會出現土壤鹽漬化現象。
鹽類有易溶于水、稍溶于水和幾乎不溶于水幾類。棚室中以溶于水的鹽類危害最大。因為當它們溶于水后,使得土 壤溶液濃度增高。土壤本身雖有一定的緩沖能力,但十分有限,當一次施用氮素化肥量過大時,就有大量的離子游離出來,對蔬菜產生危害。眾所周知,露地條件下,田間的施肥量大大超出了實現蔬菜產量的實際需要量,其中有一部分化肥隨雨水流失。溫室大棚的施肥量又遠遠超過露地,由于塑料棚室沒有降水淋溶流失過程,大量的鹽分遺留在土壤當中,使土壤鹽漬化,土壤溶液濃度提高,對蔬菜產生濃度危害。
露地條件下的土壤溶液濃度為3000 毫克/升左右,而溫室大棚的土壤溶液濃度一般為 10 000毫克/升,高者達20 000毫克/升以上。土壤的積鹽過程大體可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土壤全鹽濃度在 3 000 毫克/升以下,此期大多數蔬菜不會受害,但對耐鹽能力較弱的草莓、鴨兒芹等會部分受害。它們栽植土壤的全鹽濃度需要在2 000毫克/升以下。
第二階段:土壤全鹽濃度 3 000~ 5 000毫克/升,由于鹽分的積累使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失去平衡,從而間接地對作物的生長發育產生障礙,如番茄產生臍腐病,果菜類蔬菜的果實膨大出現緩慢。
第三階段:土壤全鹽濃度5000~10000毫克/升,此期土壤溶液中可以檢測出較多的銨。由于銨的積累阻礙了蔬菜對鈣的吸收,植株顏色發黑或出現萎蔫等。
第四階段:土壤全鹽濃度10 000毫克/升以上,此階段蔬菜直接受到鹽類濃度的障害,在水分不足時,植株凋萎和枯死。
土壤鹽漬化妨礙了植株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番茄生長速度減慢,植株出現異常,果實膨大受阻最為明顯。番茄的果實閃閃發光而膨大速度極慢。另外,植株發生萎蔫,及至葉緣干枯,嚴重的造成植株凋萎死亡。土壤鹽漬化還會引發氨的積累危害。土壤的高鹽量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使得不同形態的氮素在向硝態氮轉化過程中中斷,使中間產物氨在土壤中大量積累。氨的積累使蔬菜被迫吸收利用,蔬菜發生多氨癥。患有多氨癥的植株葉色變得特別深,或變成卷葉,以致生長不良。另外,氨多還阻礙植株對鈣的吸收,出現缺鈣癥狀。多氨時,如果溫度管理不當,氨的氣化或亞硝酸的氣化,都可能形成氣體危害。防治方法 以防為主,預防土壤積鹽的最根本的方法以施用有機肥為主,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嚴禁過量施用速效氮肥。其次是要選擇那些施入土壤后對土壤溶液濃度增加較小的化肥品種,如硝酸銨、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銨等。一旦土壤積鹽發生,除了注意科學施肥外,還應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防治方法】①水淹 夏季休閑期,向棚室內灌大水,而后閉棚升溫,既有消除鹽害的作用,又可殺死土壤中的病原菌等。
②夏季種植玉米 玉米是喜氮作物,利用夏季休閑期在溫室的土壤上種植一茬玉米,可吸收土壤中過量的速效氮,減輕鹽漬化程度,而且在栽培玉米的過程中無需施肥,玉米的產量也比普通大田的產量高。
③換土 起出表土,換用新土。
④洗鹽 利用夏季休閑期間,向溫室內灌水,大水洗鹽,將鹽份溶于水中,而后再排放到大棚、溫室外。 比較先進的方法是在地下鋪設排水管道,灌水洗鹽排出田外。
⑤科學施肥 最根本的是堅持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施用多元復合肥,嚴禁過量施用氮素化肥。大量使用腐熟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