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卜絲核菌根腐病
11

113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癥狀 主要為害根部。發病初時,在肉質根表面產生污垢狀的小斑點,不斷擴展成不規
則形、水浸狀、褐色病斑。濕度大時,病斑上生有污白色蛛絲狀菌絲,病斑也軟化腐爛。病
斑多在肉質根的上半部出現,向上擴展至葉柄基部,使葉柄基部變褐色,呈立枯狀。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病殘體分解后病菌也可在土壤
中腐生存活2~3年。在適宜條件下,病菌菌絲直接侵入寄主引起發病。發病后期,病部病
菌菌絲融合形成大小不等、暗褐色的片狀菌核,貼附于根部。病菌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傳
播。農具以及帶菌糞肥也能傳播。病菌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格,10~35℃菌絲均可生長,最
適溫度25℃左右。耐干、喜濕,適宜pH3~9.5。連作地易發病,一般春播胡蘿卜發病重,
特別是5月中旬至7月中旬多雨年份,病害常暴發成災。
防治措施
①農業措施 選地勢較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深耕、細耙,施足充分腐熟糞肥,
高畦或高壟栽培。春播胡蘿卜應適時早播。種植密度不要過密。及早間苗、定苗。及時除草。
重病地應與糧食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最好水、旱輪作。初見零星病株,及時拔除。
②藥劑防治 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或5%井岡霉素水劑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500
倍液等藥劑噴霧或灌根,每7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