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褐斑病的防治
豌豆褐斑病

豌豆褐斑病

豌豆褐斑病



病原Ascochyta pisi
【癥狀】既為害葉片,又為害莖和莢。葉片被害,病斑呈圓形,淺褐色至黑褐色,邊緣明顯。莖被害,病斑呈橢圓形或紡錘形,稍凹陷,顏色為淡褐色至黑褐色。莢被害,病斑呈圓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稍下陷,并穿過莢皮向內擴展到種子上,但種子上的病斑難識別,在潮濕時,病斑呈污黃色、灰褐色至黑褐色。
【病因】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另外,菌絲體也可在種皮內,致使種子帶菌,這是病菌進行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翌年條件適合時,分生孢子 器吸水,使器內膠質物溶解后,分生孢子 就從孔口逸出,借風雨傳播到寄主上,病菌從氣孔或者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豌豆發病后,又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 器和分生孢子 ,在田間進行再侵染。 病菌發育的溫度是15~33℃,最適溫度15~26℃,高濕多雨條件下容易發病。 施肥不足,又缺磷、鉀肥,管理粗放,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下降,發病加重。施帶病殘體未經腐熟的有機肥,或低洼地、雨后不及時排水、田間積水,發病也重。
【防治方法】①種子消毒 選用無病種子,從無病田上留種,或從無病株上采收的種子,外來的種子則要在播前進行消毒,采用溫湯浸種法,先把種子浸人冷水中5小時后,再用溫水50℃浸種子5分鐘,然后撈出種子播種。
②農業措施 病田與非豆科蔬菜輪作2年以上。 采用高畦或半高畦栽培,并覆蓋地膜。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或拔除病株。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減少菌源。與此同時,深翻土壤,也可消滅部分越冬菌源。避免在低洼地、排水不良地種植。種植密度不宜過大,保證菜田通風透光良好。施足經過充分腐熟的糞肥,并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科學澆水,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做到田間不積水。保護地種植的豌豆,應注意通風,降低濕度,創造一個不適宜病害發生發展的環境條件。
③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可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多·硫膠懸劑6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1:240的波爾多液,每7~10天噴1次,連噴2~3次。保護地種植的豌豆,發病初期,可噴5%百菌清粉塵劑,或6.5%甲霉靈粉塵劑,或5%利得粉塵劑,每667平方米每次噴1千克。早上或傍晚噴,噴前先關閉棚、室,用噴粉器噴,噴粉塵劑不加水,噴頭向上,噴在作物上面空間(不能直接對準豌豆噴),讓粉塵自然飄落在豌豆植株上,每7天噴1次,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