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環腐病的防治
馬鈴薯環腐病

馬鈴薯環腐病

馬鈴薯環腐病


馬鈴薯環腐病
病原 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稱密執安棒桿菌馬鈴薯環腐致病型,或稱環腐棒桿菌,屬細菌。菌體短桿狀,大小0·4一0·6x0·8一1·2微米,沒有鞭毛,單生或偶而成雙,不形成莢膜及芽飽,好氣。在培養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澤,人工培養條件下生長緩慢,革蘭氏染色陽性。
【癥狀】 本病屬細菌性維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兩種類型。枯斑型多
在植株基部復葉的頂上先發病,葉尖和葉緣及葉脈呈綠色,葉肉為黃綠或灰綠色,具明顯斑駁,且葉尖干枯或向內縱卷,病情向上擴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則從頂端復葉開始萎蔫,葉緣稍內卷,似缺水狀,病情向下擴展,全株葉片開始褪綠,內卷下垂,終致植株倒伏枯死,塊莖發病,切開可見維管束變為乳黃色以至黑褐色,皮層內現環形或弧形壞死部,故稱環腐,經貯藏塊莖芽眼變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種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莖部維管束常變褐,病蔓有時溢出白色菌膿。
【病因】 該菌在種薯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爛不發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維管柬上升至莖中部,或沿莖進入新結薯塊而致病。適合此菌生長溫度20一23℃,最高31一33℃,最低1一2℃。致死溫度為干燥情況下50℃經10分鐘。最適pH6·8一8·4,傳播途徑主要是在切薯塊時,病菌通過切刀帶菌傳染。
【防治方法】(1)建立無病留種田,盡可能采用整薯播種。有條件的最好與選育新
品種結合起來,利用雜交實生苗,繁育無病種薯。(2)選用種植抗病品種。經鑒定表現抗病的品系有:鄭薯4號、寧紫7號·廬山白皮、烏盟601、克新l號·豐定22、鐵筒1號、阿
奎拉、長薯4號、高原3號、同薯8號等。(3)播前汰除病薯。把種薯先放在室內堆放五、
六天,進行晾種,不斷剔除爛薯,使田間環腐病大為減少。此外用5Oppm硫酸銅浸泡種薯10分鐘有較好效果。(4)結合中耕培土,及時拔除病株,攜出田外集中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