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病毒病的防治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癥狀】 常見的馬鈴薯病毒病有3種類型。花葉型:葉面葉綠素分布不均,呈濃淡綠相間或黃綠相間斑駁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全株矮化,有時伴有葉脈透明;壞死型:葉、葉脈、葉柄及枝條、莖部都可出現褐色壞死斑,病斑發展連接成壞死條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或萎蔫脫落;卷葉型:葉片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翻轉,變硬、革質化,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此外還有復合侵染,引致馬鈴薯發生條斑壞死。
【病因】馬鈴薯X病毒 (Potato virus X 簡稱PVX)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癥,有時產生斑駁或環斑,病毒粒體線形,長480一580納米,其寄主范圍廣,系統侵染的植物主要是茄科,病毒稀釋限點100000~1000000倍,鈍化溫度68一75C,體外存活期l年以上。馬鈴薯S病毒 (Potato virusS 簡稱PVS),在馬鈴薯上引起輕度皺縮花葉或不顯癥,病毒粒體線形,長650納米,其寄主范圍較窄,系統侵染的植物僅限于茄科的少數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一10倍,鈍化溫度55一60C,體外存活期3一4天。馬鈴薯A病毒 (PotatovirusA簡稱PVA)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或不顯癥,病毒粒體線形,長730納米,其寄主范圍較窄,僅侵染茄科少數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0倍,鈍化溫度44~52C,體外存活期12一18小時。馬鈴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 簡稱PVY),在馬鈴薯上引起嚴重花葉或壞死斑和壞死條斑,病毒粒體線形,長730納米,該病毒寄主范圍較廣,可侵染茄科多種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00一1000倍,鈍化溫度52一62C,體外存活期1~2天,馬鈴薯卷葉病毒 (Potatolea行ollvirus簡稱PLRV)病毒粒體球狀,直徑25納米。該病毒寄主范圍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馬鈴薯上引起卷葉癥,病毒稀釋限點10000倍,鈍化溫度70C,體外存活期12一24小時,ZC低溫下存活4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馬鈴薯。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上幾種病毒除PVX外,都可通過蚜蟲及汁液摩擦傳毒。田間
管理條件差,'蚜蟲發生量大發病重。此外,25C以上高溫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或傳病,從而利于該病擴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涼山區栽植的馬鈴薯發病輕。品種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會影響本病的發生程度。
【防治方法】 (1)采用無毒種薯,各地要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原種田應設在高緯度或海拔高地區,并通過各種檢測方法汰除病薯,推廣莖尖組織脫毒,生產田還可通過二季作或夏播獲得種薯。(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種。在條斑花葉病及普通花葉病嚴重地區,可選用白頭翁、豐收白、疫不加、鄭薯4號·烏盟601、克新1號和廠紅二號等抗病品種。(3) 苗前后及時防治蚜蟲。尤其靠蚜蟲進行非持久性傳毒的條斑花葉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藥劑參見本書蚜蟲防治法。(4)改進栽培措施。包括留種田遠離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及時培土;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注意申耕除草;控制秋水,嚴防大水漫灌。(5)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