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莖基腐病
8

玉米莖腐病,也叫莖基腐病,是指發生在玉米莖或莖基部腐爛,并導致全株迅速枯死癥狀的一類病害。
莖腐病一般從玉米灌漿期開始發生,乳熟至蠟熟期為顯癥盛期。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體內蔓延擴展。病莖地上部第一、二節間有縱向擴展的褐色不規則病斑,剖莖檢查,其內部組織腐解,維管束游離呈絲狀,莖稈變軟易倒。多數病株初生根及次生根壞死,變成紅色,須根減少。條件適宜時,病情發展迅速,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導致整株突然干死,葉片呈灰綠色,特別是雨后猛晴時,萎蔫和青枯更為明顯。因此,該病也被稱為青枯病。
莖腐病分類:
1、青枯型莖腐病
癥狀:在玉米灌漿期開始根系發病,乳熟后期至蠟熟期為發病高峰期。從始見青枯病葉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發病快的僅需1~3天,長的可持續15天以上。玉米莖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綠色,故稱青枯病。先從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產生水漬狀淡褐色病變,逐漸擴大至次生根,直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最后粗細根變成空心。根的皮層易剝離,松脫,須根和根毛減少,整個根部易拔出。逐漸向莖基部擴展蔓延,莖基部1~2節處開始出現水漬狀梭形或長橢圓形病斑,隨后很快變軟下陷,內部空松,一掐即癟,手感明顯。節間變淡褐色,果穗苞葉青干,穗柄柔韌,果穗下垂,不易掰離,穗軸柔軟,子粒干癟,脫粒困難。
2、細菌型莖腐病
癥狀:主要危害中部葉莖和葉鞘,玉米10片葉時,葉梢上出現水漬狀腐爛,病組織開始軟化,散發出臭味。葉鞘上病斑呈不規則形,邊緣淺紅褐色,病健組織交界處水漬狀尤為明顯。濕度大時,病斑向上下迅速擴展,嚴重時植株常在發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黃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殘體上,自植株的氣孔或傷口侵入。高溫高濕,害蟲為害造成傷口時發病嚴重。
以上兩種病常混合發生,區分關鍵是看病組織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則為細菌型莖腐病;否則,為青枯型莖腐病。
防治依據及方法:
1、近年該病上升與部分育種材料抗病性差,耕作栽培條件改變有很大關系。因此,選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雜交種是首要防治措施。
2、引致莖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保能侵染生長勢較弱的植株。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濕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壯,減少莖腐病。
3、合理輪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殘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可以減少田間菌源,達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4、發病初期用天達裕豐2000-2500倍+72%農用鏈霉素3000倍+96%天達惡霉靈3000倍噴施基部2-3次。
5、3%中生霉素600-800倍+96%天達惡霉靈3000倍液噴施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