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心白銹病的防治
白銹病

白銹病



【癥狀】
初期在葉背產生略隆起白色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皰斑,即病菌孢子囊堆。隨病害發展皰斑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末狀物,即病菌孢子囊。葉正面病斑初為褪綠小點,邊緣不清晰,隨病情發展病斑變黃變大,最后呈褐色壞死。嚴重時葉兩面都生皰斑,可布滿整個葉片,表皮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狀孢子囊,遍布整葉,短期內病葉即壞死。
【病因】
由鞭毛菌白銹菌侵染引起。病菌菌絲無隔,蔓生于寄主細胞間,產生吸器侵入細胞內吸收營養。孢囊梗棍棒狀,頂端著生鏈狀孢子囊,長卵形,大小為(26~42)微米×(8~15)微米。孢子囊球形至亞球形,無色,萌發時產生雙鞭毛游動孢子,大小為(9~15)微米×(11~22)微米。卵孢子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狀突起,萌芽形成孢子囊,大小為31~42微米。
此病主要為害葉片,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組織或種株越冬,也可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初春卵孢子萌發長出芽管或產生孢子囊及游動孢子,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發病后病部產生孢子囊和游動孢子,通過氣流或雨水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后秋在病組織內產生卵孢子越冬。低溫高濕是發病的重要條件,0~25℃病菌均可萌發,以10℃適宜。晝夜溫差大,或多露、多霧適宜發病。此病在海拔、緯度高的低溫地區,或低溫年份,或陰雨后發病重。
在寒冷地區病菌以菌絲體在留種株或病殘組織中或以卵孢子隨同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萌發,產生孢子囊和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借雨水濺射到白菜下部葉片上,從氣孔侵入,完成初侵染。后病部不斷產生孢子囊和游動孢子,進行再侵染,病害蔓延擴大,后期病菌在病組織里產生卵孢子越冬。在溫暖地區,寄主全年存在,病可以孢子囊借氣流輾轉傳播,完成其周年循環,無明顯越冬期。白銹菌在0~25℃之間均可萌發,潛育期7~10天,故此病多在緯度或海拔高的低溫地區和低溫年份發病重。如內蒙古、吉林、云南此病有上升趨勢。在廣東一帶如遇冬春寒雨天氣,本病為害有時也很嚴重。在這些地區如低溫多雨,晝夜溫差大露水重,連作或偏施氮肥,植株過密,通風透光不良及地勢低排水不良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1、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組織,集中妥善處理,減少越冬菌源。
2、重病地塊采取與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輪作。
3、合理密植,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