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樹英:產業發展實惠多 家鄉景美菜更香
蔬菜網 時間:2018/1/26 來源:貴州日報 閱讀數:458 網友評論:3
1月18日,萬山區下溪鄉興隆村的鑫豐農業蔬菜大棚里,紅彤彤的西紅柿壓滿枝頭,村民蔣樹英提著籃子正在采摘西紅柿。
“在外打了10多年工,如今終于回來了。”蔣樹英樂呵呵地說,還是自家地里種出來的蔬菜,味道更香。
10年前,蔣樹英和丈夫吳天學被迫離開家鄉,去上海打工謀生。“一家四口人只有不到半畝的水田,不出去打工,就沒辦法生活。”她說。
“那你們家的旱地有多少畝呢?”記者詢問。
“你看對面。”蔣樹英伸手指著大棚蔬菜基地對面的山坡。記者環顧四周,竟然找不到一塊平整的地方,只有山旮旯里的斜坡上長著稀稀疏疏的幾棵莊稼。
10年來,蔣樹英把兩個孩子留在家里,托年邁的父母照看。一年到頭,只有過春節時,才能與孩子相處短短的幾天。
在外打工,由于缺乏技術,蔣樹英與丈夫兩人每月工資總收入僅有1萬元左右。除去開支,寄回家的錢也不多。
2016年,下溪鄉遭遇特大洪澇災害,蔣樹英家的房屋被洪水沖毀,一家人的生活更沒了著落,成了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去年,萬山區充分發揮“九豐農業”國家4A級景區農旅一體化龍頭帶動示范效應,大力推廣“九豐農業+”模式,提出在各鄉鎮、貧困村至少建一個標準化蔬菜大棚基地,培育一個蔬菜品牌。
九豐農業公司免費提供種苗、種植管理技術,并兜底回收,由貧困戶組建合作社或村集體經濟進行運營管理,讓現代農業的良好經濟效益輸送到全區貧困群眾手中。
興隆村按照“九豐農業+”模式發展大棚蔬菜,建起了占地上百畝的5個標準化的高端蔬菜大棚。得知村里辦起了產業,蔣樹英與丈夫決定回家發展。
在駐村干部的幫助下,蔣樹英成了蔬菜基地上的產業工人,吳天學則成了管理員。蔣樹英工作*就有100元工資,丈夫每月有2500元固定工資。
“雖然工資沒在上海打工高,但算細賬卻劃算得多,因為每天能陪著家人,看著孩子健康成長,心里總是美的。”蔣樹英樂呵呵地說。
去年,蔣樹英和丈夫還利用5萬元“精扶貸”與村里另外幾名貧困戶合伙開辦砂石廠,自己當上了老板。
“我們還被村里列為易地搬遷扶貧對象,過不了多久,就能搬出大山去,在市區擁有一個新家。”蔣樹英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期盼。
據介紹,鑫豐大棚蔬菜示范基地投資265萬元,從去年4月10日開始栽植九豐農業培育的黃瓜、西紅柿、辣椒等。
*季蔬菜共銷售大棚黃瓜25批次62.5噸,銷售收入12萬元;銷售大棚西紅柿10批次22.5噸,銷售收入達8.5萬元,實現盈利9.2萬元。
“我們還按照‘721’模式進行分紅,年利潤的70%用于貧困戶、20%用于合作社、10%用于村集體經濟分紅。”興隆村*書記田小軍介紹,像蔣樹英家一樣的貧困戶都能參與分紅。
相關新聞
- 四川自貢美女“農場主”返鄉創業 要讓更多人...
- 重慶譚希:差異化種植蔬菜走出一條致富路(圖)
- 走南闖北的“蔬菜經紀人”(圖)
- 從蔥姜小攤到蔬菜供應商 他堅持誠信經營(圖)
- 杭州:他不惑之年創辦蔬菜農場(圖)
- 農民兄弟的“蔬菜大哥”
新聞關鍵字: 蔬菜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