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長江流域蔬菜經濟技術協作交流會上的講話
太倉市農業委員會主任 孫衛良
2010年10月12日
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在這金秋十月,秋風送爽的日子里,大家相聚在美麗的太倉,參加2010年長江流域蔬菜經濟技術協作交流會,在此,我謹代表太倉市農委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借此機會,我簡要地介紹一下我市現代農業及蔬菜產業發展的有關情況。
近年來,太倉市按照“綠色、生態、高效、富民”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圍繞逐步調優形成16萬畝優質水稻、10萬畝常年性蔬菜、8萬畝林果園藝、6萬畝優質水產的“四個十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定位,遵循“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三位一體統籌兼顧原則,探索并逐步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帶動、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的現代農業發展機制體制,以高效設施農業規模化、生態休閑農業集聚化、科技創新農業載體化為重點,堅持點、線、面結合,市、鎮、村聯動發展戰略,高起點、高標準、快速度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形成了“1+7”園區化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即市級規劃建設綜合性的現代農業園區,七個鎮規劃建設符合地方主導產業特色的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市、鎮兩級園區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錯位發展、互為補充),走出了一條具有太倉特點、蘇南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截止今年9月底,全市高效農業面積達23.8萬畝,高效農業占比達61%,其中設施農業總面積近6萬畝,連續四年獲得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先進市稱號。
太倉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宜于各類瓜果蔬菜種植,并有像太倉白蒜、新毛芋艿、牛踏扁毛豆、南郊香蔥等一批享譽蘇南,乃至全國的地方名特優農產品。近年來,通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生產,并在園區大力推廣噴滴灌技術。目前,全市基本建成陸渡-瀏河、雙鳳新湖、沙溪塘橋3個萬畝級蔬菜產業園,擁有大中棚2.5萬余畝、遮陽網551萬平方米、防蟲網65.7萬平方米。2009年,全市蔬菜生產面積32.3萬畝次,其中常年性菜田面積7.87萬畝,季節性菜地8.67萬畝,蔬菜平均畝產2323公斤、畝均產值3877元、畝效益3242元。現代農業園區設施蔬菜畝均產出達2萬元以上,畝效益突破1萬元。
我市認真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法律法規,認真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和監督管理工作。積極推廣高效設施蔬菜接茬模式及栽培技術、蔬菜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技術、蔬菜防蟲網栽培技術和連作障礙防控等配套技術。認真實施農業部《太倉市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和江蘇省《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創建》、《蔬菜新品種穴盤育苗技術推廣》等項目。目前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全市蔬菜“三品”認證數達79個,生產面積50余萬畝次,建成國家級認證農產品質量監督測試中心1個,并在各鎮(區)建立了11個蔬菜農藥殘留快速檢測點,每月一次農產品例行抽檢的檢測合格率達99%以上。
近年來,為積極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市積極實施“人才強市”工程,瞄準高新技術,與科研院所加強溝通合作,努力打造以生物育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為主的生物產業,引進太倉戈林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展串番茄制種、液體肥料開發等研究;與南京農業大學、太倉戈林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江蘇省生物源農藥工程中心,并設立南京農業大學太倉工作站,開展生物農藥的開發與生產。同時,積極探索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的新模式,引導并推動蔬菜產業發展,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在產前服務上:抓種苗關鍵環節,分別在現代高效設施示范區和沙溪塘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二個育苗中心,年育苗能力達2000萬株;積極引進示范蔬菜、花卉新品種,推廣西瓜、黃瓜嫁接育苗新技術。抓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分區域建立農民培訓中心,積極組織園區農戶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創業培訓、新型農民培訓等職業農民培育項目。在產中服務上:在現代高效設施示范區建設了2個250平方農資服務中心,將優質、價廉的農資送到田間地頭。集中力量集成推廣生態、安全、高效生產新模式。強化對生產關鍵環節的面對面指導,通過深入基地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開通電話咨詢平臺、即時短消息提示服務、村村通網絡視頻教育等多種途徑,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探索參照工業技術人員上崗技能培訓的辦法,財政扶持開展農民專業生產技能免費培訓,培育現代新型職業農民。在產后服務上:在現代高效設施示范區建設了2個農產品配送中心,并對農產品配送車實行補貼,為基地優質農產品實現田頭清理、包裝、保鮮、配送提供有力保障;在市現代農業園區休閑觀光核心區開設優質農產品展示銷售平臺,為形成太倉優質農產品區域品牌創造條件。
目前,我市所有農業園區普遍組建了“三大合作”組織,建立起了農民入“三社”得“三金”的聯結機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民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到合作社,統一開發、規模經營,使農民得到穩定的土地租金收益;組織農民加入勞務合作社,統一安排園區生產用工,使農民通過參與園區生產用工得到穩定的薪金收入;鼓勵農民加入專業生產合作社,以資金、資產、資源入股,共同參與園區開發建設,采用保底分紅形式,使農民得到股金收入。在“三大合作”組織基礎上,今年我市積極引導、扶持有條件的村集體、種養大戶等主體發展合作農場,上半年共組建合作農場28家,吸引3970戶農戶參與,流轉土地1.6萬余畝,總規模達到2萬余畝,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規模經營水平。
向后,我市將進一步加快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示范推廣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檢測水平,注重農產品“三品”申報工作,大力培育本地名牌農產品品牌,推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實現新跨越,為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謝謝大家。 |